燙畫又稱火筆畫、烙花,是用一種特制的鐵筆,在扇骨、木制家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烙制成的傳統工藝畫。燙畫相傳創始于漢代。河南、廣東、浙江、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。 河南南陽烙花,解放前,采用鐵絲仿烙筆,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,僅能生產筷子等小件日用品。解放后進行改革,由"油燈烙"改為"電烙"、"躺烙"、"座烙",將單一的手工烙筆改為大、中、小型號的電烙筆,并可隨意調溫,從而發展了烙版、等工藝。烙繪時可進行潤色、燙刻、細描和烘暈,色澤呈深淺褐色,古樸典雅,別具一格。這是我們所說的民間燙畫。燙畫起源社會在進步,時代在變化,人追求和喜好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,現如今市面上廣泛流行一種體現個性的工藝--燙畫。說起燙畫,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,只是知道有這么一種工藝可以在服裝、玩具、包等等物品上燙印自己喜歡的圖案。下面筆者就帶領大家認識一下燙畫以及燙畫工藝。自由燙畫早起源于美國,并在美國和西歐得以廣泛流傳,早期的燙畫主要是對一些流行口號、字符等的燙印,后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,新新人類越來越標榜個性,再加上電腦技術的發展和相關軟件的開發,促使自由燙畫產業漸漸發展為各式生動圖案的燙印。由于燙畫的印刷工藝簡易,所需的材料經濟易得,而且可廣泛應用于各種承印物(如針織T恤、牛仔布、毛絨、玩具、鞋、背包、各類尼龍帽等),因此,燙畫現已在歐美風靡成形,成為受歡迎的印刷工藝。近兩年,燙畫工藝走入了中國市場,并引起一片熱潮,受到國內時尚男女的極度喜愛和追捧。民間燙畫在葫蘆、紙、木板、三合板、扇骨、筷子、筆筒、家具上燙畫,多為中國傳統山水、人物、歷史典故等內容。很多為民間藝人傳承。民國初年和上世紀70-80年代都曾盛行一時。鐵筆俗稱烙鐵,有大小粗細之分。燙畫藝人清末民初,涌現出來很多的燙畫藝人,并且在河南、廣東、江蘇和浙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。其中比較知名的,南陽有趙星三、李番之、邱義亭、楊殿奎、張彥夫、張西凡、牛金星;江蘇有張友琴、錢懷瑾、劉錦堂、潘三四等;廣東有陳晚、趙仲衡、趙兆銘、趙晃等,都名噪一時。建國后民間藝術得到極大的發展,代表人物如黑龍江的民間藝人丁寶軍等,可在紙上燙畫,代表作品有全幅《清明上河圖》,《百美圖》等,山水人物活靈活現。空間感強,是民間藝術的瑰寶。